You are here

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,黃政文 心得整理

列印列印
Chinese, Traditional

  聖嚴師父曾經說:修 念佛法門,最好也修一切善法,作為助行,而所謂一切善法是指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,是從凡夫修證阿羅漢果的修行內容。如何修行三十七道品?綜觀三十七道 品的內容,品和品之間有很多重複的,因此判定應該是有層次深淺的分別,應由淺入深、逐次修行。我試著把它分成四個層次,加以說明。修學佛法,一定是從親近 善知識,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開始,然後如法修行,也就是解、行並重。第一、第二兩個層次的解重於行;第三、第四兩個層次的行重於解。第一個層次強調聽聞正 法,成就聞慧;第二個層次強調如理思惟,成就思慧;第三、第四兩個層次強調如法修行,成就修慧。

第一個層次

  這個層次,主要是聽聞、明瞭三十七道品的內容,屬於知識性的,種下善根。所謂三十七道品,就是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從主要內涵來看,是修正見、修正念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並以正精進貫串所有的道品。個層次的正念是專注在善知識所宣說的正法上,即道品的內容上。為了方便參閱,列出道品的內容,但不作解說,後面層次再作說明。

四念住: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

四正勤:已生惡令斷滅、未生惡令不生、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

四神足:欲神足、勤神足、心神足、神足。

五 根: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
五 力:信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

七覺支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輕安覺支、喜覺支、念覺支、定覺支、捨覺支。

八正道: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精進、正念正定

  修完這個層次,種下善根,主要是信根,透過聖言量,相信佛法僧三寶的功德,相信業因、業果,相信苦、無常的道理,相信世間有聖人,相信四聖諦:苦、集、滅、道,相信只要如法修行,必能解脫生死之苦。

 

第二個層次:

      這個層次,主要是修八正道,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。透過如理思惟,用佛法思惟佛法,嘹解佛法的合理性,加強信心,進一步嘹解道品與戒定慧之間的關聯性,以及 戒、定、慧三者之間的關聯性。如理思惟,使佛法深入於心,發起出離心,善根更為深厚,成就思慧。以下就八正道作分析,以利思惟:

正 見:指正確嘹解佛法的理論、思想觀念。佛法主張緣起、因果、苦、無常、無我。深信三寶、深信因果、深信四聖諦,依法修行、親證無我的智慧,就可超凡入聖。

正思惟:以佛法思惟佛法,深入探討、確信佛法的合理性。深信合乎因、緣、果,苦、無常、無我的思想,才是正確的佛法。透過正思惟,對於佛法的正見,更加理解、更加深信不疑。

正 語:指正當的語言,合乎善法的語言,不傷害人的語言,甚至於利人的語言。例如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而要說愛語、柔軟語、勵志的語言。

正 業:指正當的身體的行為、合乎善法的行為。例如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喝酒、不吃毒品。更積極的是護生、布施等。

正 命:指正當的活命方式。要有正當的職業,不要從事害人害己的工作,即正當的經濟來源、正當的生活資具。

正精進:在修持的善法上,奮起努力,不懈怠、不放逸。其要領是:不太緊也不太鬆。太緊不易堅持,太鬆則容易懈怠。

正 念:指心念專注在正法上面,不起貪瞋癡等煩惱,念念不忘正法。當以數息法禪修時,時時提起數息就是正念;當修念佛法門時,心念專注在佛號上面,就是正念。

正 定:指正確的修定觀念。佛法所謂的修定,不是要進入定境、享受定境,而是有了定力之後進而修觀,由定發慧才能解脫生死。

  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:修八正道的重點是修正見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其中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修戒,令身語意三業,均在善法上、不造惡業。而正念、正定就是 修定,正見、正思惟就是修慧了。正精進是貫串戒、定、慧三學的,修正精進,才會持續努力、不懈怠。因此,修八正道就是使身語意三業,時時與戒、定、慧三學 相應,安住在善法上。

   再進一步思惟:修戒則心安理得,沒有恐怖,沒有後悔,故有助於修定;修定則心安定、專注,不受外境擾亂,易於覺察自己的心念,故有助於修戒;修慧則具有 正知正見,可以指導修持正定、修持合理的戒,積極的止惡行善。戒、定、慧三者如鼎之三足,相互依存,相互成就。修完這個層次,更堅固了佛法的正知見,深植 善根,為實修打下了基礎。

 

第三個層次:

   這個層次,進入實修階段,由修定入手,先修止再修觀。首先要向有資格、有經驗的善知識,學習禪修的基本觀念和方法,包括正確的坐姿和放鬆身心的方法,並 避免誤入歧途﹙可參加法鼓山各地道場舉辦的禪訓班﹚。剛開始的時候,身心不易調伏,身體會經歷酸、麻、痛、癢等過程,心理更會出現所謂五蓋,即貪欲、瞋 恚、昏睡、掉悔和疑惑等惡的心所,會妨礙修定。若調理得當,有時會出現輕安、精進、或捨等善的心所。詳細的善、惡心所各有幾十種,可參閱印順導師著作「大 乘廣五蘊論講記」。

  這個層次,延續修八正道的正見、正念、正定,只是更深入產生覺察能力,主要是修七覺支。覺支是指覺悟的因素,修此七項善法,能使人覺悟。

        修 念覺支: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覺察自己的身口意行為,覺知心念是否安住在正法上,或安住在所修的方法上,一旦失念或起惡念,即刻覺察並回到正念上。加上修精 進覺支,就能持續的保持正念和警覺,成就了念力。念力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,有了念力就能修學一切善法,積極的止惡行善,這即是戒力和精進力的表現,進 一步成就了四正勤:已生惡令斷滅、未生惡令不生、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

        修擇法覺支:有了念力之後,接著去分析或觀察遷流變化的身心,和依賴因緣條件而存在的外境事物。進一步覺知萬事萬物的生滅無常,以及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,確認了苦、無常、無我的事實,修成這一覺支,即可成就慧力,有了智慧的力量,就有簡擇正法的能力。

        修輕安和喜覺支:禪修的過程,身得輕安,即身體遠離粗重、有舒暢的感覺;心理克服五蓋,得到善法而生歡喜。若得輕安和法喜,則對所修善法,產生更大的信心,就能更精進的修學下去,產生更大的動能。

        修 定和捨覺支:有了念力、輕安和法喜之後,就能繼續修禪定。專心一境就是修禪定,若能專心一境,則內不起妄想雜念,外不受環境所影響,功夫深了就成就了定 力。有了定力就可修觀,以定力深入觀察事物的實相。至於捨,是內心平衡、專一的結果,平等對待一切,對於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絲毫不受影響, 堅定不動搖。

        修精進覺支:努力不懈怠,貫串以上所有覺支。對苦、無常的認識深刻,想要出離苦,用全部的力量修學善法,隨時努力不放逸,成就了精進力。而信力就在以上的修習中一併成就了。因此,七覺支修得圓滿,善根增長、發生了力量,就從五根成就了五力。再從五力出發,繼續攝心,增強力、精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,就可成就四神足,即欲神足:希求取證正法的欲望很強;勤神足:努力不懈在取證正法上;心神足:念力很強,一心安住在正法上;觀神足:觀察力很強,心不馳散,專注在所觀境上。成就了四神足的功德,就有能力深觀緣起,即修四念住了。

 

第四個層次:

  四念住或四念處,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這個階段是透過觀察自己的身體、覺受、心念和諸法,實際體驗到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正知見,因而不貪戀世間的享樂,堅定出離心,進一步消融自我中心的執著,若因緣成熟,有可能證阿羅漢果。

   觀身不淨:我們對身體的不淨,多少有些了解,例如鼻子有鼻屎,眼睛有眼屎,口裡有口臭,每天有排泄物等,因此才用很多清潔用品、化妝用品去清潔和化妝, 以掩飾其不淨。古時候有些修行者,為了修不淨觀,特地尋一靜處,觀察死屍的腐化過程,那個印象是非常深刻的,一旦修成是不會再被身體迷惑的。觀的時候,正 念是專注在身體上面,體驗到的正見是身體不清淨,是假象,不被迷惑,不貪愛身體,包括不貪愛他人的身體。但這並不表示不愛惜身體,有身體才能修福修慧、自 利利人。

   觀受是苦:我們的身心接觸外境的時候,會產生反應、感受。一般而言,感受可分為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。當外境或發生的事,順著我們的心意,感覺很舒服、很 得意,就有喜、樂的感受;相反的,當眼前接觸的人、事、物,都不如我的意,感覺厭惡、沒希望,就有憂、苦的感受。好的感受,希望它繼續存在,不好的感受, 希望它趕快離開,因而起了執著,產生貪愛或瞋恨的心。一旦起了貪愛或瞋恨,就是苦的感受。例如,對五欲的享受,覺得非常舒服,想要持續享樂,但是常常事與 願違,心裡就不平衡,甚至產生瞋恨心,犯下殺、盜、邪淫的憾事。因此,苦受固然是苦,樂受也以苦收場,正如俗話所說「樂極生悲」,這就是有受皆苦的事實。 至於捨受,一般的定義是不苦也不樂的感受。真正的捨受,是修行者內心平衡,離苦、離憂、離樂、離喜,連受都沒有了,叫滅受想定。在觀受是苦這個階段,不可 進入滅受想定,因為受都沒有了,如何去觀受呢?在修觀受是苦的階段,正念是專注在感受上面,觀成功的正見是有受皆苦,不追求五欲的享受,更加強了出離心。

   觀心無常:通常所謂的心,是指五蘊裡的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受蘊上面已經觀察過了,這個階段要觀察想蘊和行蘊。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想什麼,起了什麼念 頭,這是很微細的,不容易察覺得到的,然而具備禪定力和念力的修行者,可察覺較粗的念頭。任何一個念頭,都會經歷生起、停留、減弱、消失四個階段,即所謂 生、住、異、減。在不到一秒的瞬間,即完成這麼細微的變化,若要如實了知其間的變化,恐怕只有功力深厚、定慧等持的修行者才能察覺。這個時候,正念是專注 在每一個念頭的變化上面。念頭一個接一個,前面一個念頭不同於後面的念頭,無法預料下一個念頭是什麼。念頭有的由自己內心產生,有的受外境刺激而產生,它 的微細、沒有規則、快速,令人無法捉摸,更無法預期,也就是無常。因此,這個層次觀察到的正見是:心是無常的,諸行無常,無心時就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就是 涅槃寂靜﹙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涅槃寂靜﹚。

   觀法無我:諸法包括色法和心法。心法在上面已經觀察完畢,觀心無常,無常就是遷流變化,也是無我的意思。色法包括我們的身體,和外界一切物質現象,也包 括抽象的理論思想、符號等。我們的身體,從無到有,再從有到無,經歷了了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更細微的觀察,醫學已經證實,身體大部份的細胞,幾天就老死更 新,不斷的新陳代謝。山河大地、宇宙萬有,經歷了成、住、壞、空。現代科學發達,太空望遠鏡已經發現到新的星球正在形成,老的星球正在敗壞的跡象。以前的 理論,例如太陽繞著地球轉的理論,早已被推翻,甚至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,也面臨了挑戰。可知理論思想,也是與時俱進,沒有固定不變的。因此,這個層次觀察 到的正見是:我們的身體和萬事萬物,沒有固定不變、永遠不壞、永遠存在的,也就是無我的意思。修行者觀察到諸法無我,放下我執,證悟無我的智慧。

  修四念住,親自體會到身體不淨、有受皆苦、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等實相,因而生起強烈的出離心,更以無我的智慧,了脫生死輪迴,小乘聖者即進入涅槃。

   以上由淺入深的修行層次,清楚說明了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次第。首先從聽聞正法,建立佛法的正確知見;接著經過細心探究、如理思惟,確立佛法的合理性,因而 強化了信心;下一步修戒,使身語意三業合乎善法,不再造惡業,達到止惡行善的目標;接下來修定,訓練專心一境的能力,培養敏銳的覺察能力,有了較深的定力 後,修觀才有效果;最後修慧,也就是觀慧,透過修四念住,實證無我的智慧。修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法,即發出離心,修解脫道,達到了脫生死的涅槃。若以此作為基礎,加上發菩提心,修六度萬行,那就是修菩薩道了。

multi_image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