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here

大法鼓

我們法鼓山的義工菩薩就是萬行菩薩,目前我們的義工菩薩一共有多少呢?答案是:我們法鼓山有多少會員就有多少位義工菩薩,每一位會員都是義工,因為我們沒 有一位會員是支薪水、拿錢的。 即使是有支薪的專職菩薩在我們這裡,也是以義工的心態來服務,我們也把他當作義工菩薩來看待,而我聖嚴本人也是終身義工,因此我用下面幾句話來勉勵諸位菩 薩,也說勉勵我自己:「盡心、盡力、盡可能學習;不勉強、不挑剔、
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不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,都已日漸瞭解環保工作的重要性,也或多或少已投入了環保工作的行列。不過,仍有兩個觀念,尚待加強落 實。 首先,就珍惜資源來說,多數國家都知道保護境內資源的可貴,卻無視於其他國家的自然資源也應當受到保護。地球資源是全體生命所共有的,不可能因為個人掃好 自家門前雪,就算是做好了環保工作。因為海洋資源、大氣資源及地底資源,雖有每個國家的領海、領空
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。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,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,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發生。以 同一種特定的語句反覆地持誦,便會產生咒的力量,其中固然有代表神明的靈力,重要的還是持誦者的心念集中之力。所以,持咒者持誦越久,效驗越強;如果能夠 專心一致,反覆持誦同一咒文,也能達成統一身心,從有念而至無念的禪定效果。所以,後期的佛教,也不反對使用持咒的法門,
前  言  這本小冊子,名為「學佛筆記」,是我從學佛過程中,點點滴滴的記錄和理解,經過整理,呈現較有條理和邏輯的資訊。讓我提筆的動機,是在為人助念時,看到人們對死亡的無柰、恐慌和悲慟,觸動我內心的感慨和悲憫。為何人們不知道及早為死亡作準備?   因此,這本小冊子,一方面作為自己即時參閱、警惕之用;另一方面,作為對親友或有緣人介紹佛法的手邊資料。藉由心得分享,啟發修學佛法的興趣,以及探討
修行最初的層次是禮拜、懺悔,以求得心靈的寄託和安定。佛殿、佛像的莊嚴與肅穆,能令我們肅然起敬,心自然不會胡思亂想,可以感受到神聖和信仰的力量。 諷誦梵唄,適用因生來讚歎佛的功德,敘述佛的功德,這時耳朵聽著安詳、穩定的聲音,也可以使心更落實,氣往下沉,頭腦會有輕安的感覺。禮拜、經行是動中修 定,使身心在動中統一的修行方法。而打坐可以調整身體的循環系統、消化系統,使氣血暢通。心向內觀,
  聖嚴師父曾經說:修 念佛法門,最好也修一切善法,作為助行,而所謂一切善法是指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,是從凡夫修證阿羅漢果的修行內容。如何修行三十七道品?綜觀三十七道 品的內容,品和品之間有很多重複的,因此判定應該是有層次深淺的分別,應由淺入深、逐次修行。我試著把它分成四個層次,加以說明。修學佛法,一定是從親近 善知識,聽聞正法,如理思惟開始,然後如法修行,也就是解、行並重。第一、
多數人都貪愛名利,在追求物質欲望的過程中,渾渾噩噩過日子。尤其台灣社會很容易有一窩蜂的現象,一旦流行什麼東西,許多人都會不加思索地就跟著流行走;無論任何場域,凡是被炒成搶手貨的,大家就會擠破了頭去購買,事實上那些東西,真的適用於每一個人嗎?既 然生而為現代人,就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要用常識去瞭解,要用智慧去判斷,究竟什麼東西是適合自己需要的,什麼東西是可要可不要的,什麼東西是根本不 需要的。
「入流亡所」是在法鼓山觀音殿所看到的一句話,很有意義,不論遇到什麼事,都能以入流亡所治自己的貪、瞋、癡,治別人的議論,才能把事情做對,不要困在做錯的事。 觀 世音菩薩說:「初於聞中」,是說:「我在修行的初期,運用聽覺。」這裡我要請各位特別注意,在這修行的初期,觀世音菩薩也和我們一樣:一、有「我」的強烈 觀念;二、知道運用「聞性」;三、有「聞」及「聽」的作用;及四、聽到「聲音」,
我 們在禪七中偶爾會用一種修「地觀」的方法,那就是一邊拜倒在地面上,一邊觀想:看看自己的身體有多大?地的體積有多大?跟整個大地相比,會發覺自己是多麼 地渺小。人,就是這麼小的一個生命,從整個地球表面的面積作比例,你不過像一個蠕動著的很小、很小的細菌。你生於此而又將死於此,不僅不能脫離地球,也不 能深入地球的內層或遍歷地球的表面。 但在平常的意識型態中,每個人都幻想著以為自己很巨大,
新州分會持誦聽聞 觀世音菩薩大悲懺法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早為世人熟悉景仰,其濟化眾生的願力,更是拔脫苦惱的般若法船。唐朝智者大師所編寫的大悲懺法,則是佛門弟子據以懺悔發願的重要儀軌。法鼓山新州分會在三月十七日星期日,邀請東初禪寺常諦法師弘法,法師上午領眾禮拜大悲懺法,下午講示《千手千眼觀世音普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眾人在觀世音菩薩慈悲力量護佑下,圓滿了一場莊嚴的法會,
慈心觀 修習慈心觀能幫助我們祛除瞋心,並生起度眾離苦的願心。一個以菩提心來修習慈心觀的人,不但會設法幫助眾生從身心的苦痛中解脫,如果因緣具足,也會引導眾生從佛法中得到喜樂,最終進入涅槃。慈心觀的五個層次慈心觀的修行有五個層次,第一個層次是去觀對我們有利、有害,或無利無害的有情眾生,經由這三種關係來觀想眾生,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該如何幫助他人。第二個層次是觀想自己。當我們和他人接觸、互動時,
《楞嚴經》是一部備受推崇,卻不易理解的經典。2013年的開始,講堂邀請到法鼓山美­國象岡道場住持--果醒法師來為大家授課。多年深入《楞嚴經》,並曾擔任法鼓山禪堂堂­主的果醒法師,以提綱挈領並融合漢傳禪修的「默照禪」、「話頭禪」的方式來引領我們逐­步契入甚深的楞嚴世界。
如何達到真正的自由?這是聖嚴法師在美國弘法時的近身侍者,傳法翻譯果谷菩薩(俞永峰教授)的講題。從一開始,果谷菩薩就一矢中的地以如來藏思想分享了頓悟法門的心要──正知正見,直指人心。心體原本就是自由無礙的。原本就是就具備六祖的開示──無念,無住,無相。一杯渾濁的水和一杯清淨的水本質是一樣的。無論這一杯水變得如何渾濁,它本身的性質和一杯淨水是一樣的。有如一個房間裡的陳設可以井井有條,也可以混亂不堪,